当前位置:网站首页>图书馆概览 > 赠书流芳>详细

牡丹区图书馆举办第十期说文解字、中国象棋入门公益大讲堂

时间: 2023-07-24     来源: 牡丹区图书馆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牡丹区图书馆举办第十期说文解字、中国象棋入门公益大讲堂

汉字代表了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是经过无数演变而形成的,它汇集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它是中国辉煌的象征,见证了古文字历史的风风雨雨。为充分发挥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阵地传播先进文化、开展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723日上午,牡丹区图书馆在二楼国学讲堂举办了第十期说文解字、中国象棋入门公益大讲堂。  

讲座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研究员、山东省菏泽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特聘讲师、山东潍坊智联培训学校家长课讲师、山东壹知文化传播公司特聘讲师、山东亿玖和文化公司顾问、济南弘德慈孝文化研究中心常务理事刘瑞华老师主讲。刘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汉字的起源、构造,品读汉字的魅力,给孩子们带来一场趣味性、思想性的知识盛宴,让孩子们在聆听知识、互动交流中感受汉字的美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讲座中穿插了《中国象棋》传统文化体验课,以达到培养孩子智力、学习礼仪、德艺双修的效果,同时也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

  《说文解字》总结

一、人类文字起源简述:

人类祖先在早期记录事件,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当时的生活方式。内容多人类狩猎为主,如野牛、野马、野猪、猛犸、山羊、赤鹿等,栩栩如生。也充分证明早期的人类生活方式以打猎为主。

远古人类岩画

随着时间推移,人类早期以绘画记载演化为简洁的图形作为文字的符号。人类的文字体系源于世界上不同的地域生活的人群产生的文化:

主要有四大文字起源:

1、楔形文字——最早的文字 

 

两河流域楔形文字(西奈文字)

楔形西奈文字是公认人类最早的文字,两河流域文明。

公元前3400年左右,楔形文字多刻在木板和石板上,多为图像。公元前3000年左右,楔形文字系统成熟,字形简洁抽象化。公元前500年左右,波斯人向西扩张征服了这一区域。腓尼基人在楔形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字母文字。这种文字简单易学,很快被人们所接受,楔形文字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大约公元元年之后,这种古老的文字再也没人使用。

2、埃及圣书字——象形字

 


古埃及文字象形文字

公元前3000年埃及第一王朝创始的文字 。埃及圣书字由意符、音符和定符组成。在古埃及的古典时期,符号总数有 700来个,后来不断增加,到公元前 500年左右达到2000个以上。这些基本符号可以组成全部语词。埃及圣书字是一种语词-音节文字。埃及被罗马帝国吞并后,文字全面受禁。人们日渐忘却象形文字的书写方法,使古埃及象形文字成为一种无人能解的文字。

3、玛雅文字——神秘的文化

 


神秘的玛雅文化和文字

玛雅文字最早出现于公元前后,玛雅文字非常奇妙,它既有象形,也有会意,也有形声。罗索夫提出玛雅文字和古埃,、中国的文字一样,是象形文字和声音的联合体,换句话来讲,玛雅的象形文字既代表一个整体概念,又有它的发音。

西班牙人征服尤卡坦半岛之后,对当地玛雅文化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并消除残存的玛雅文化影响。

4、甲骨文——中国古代文字

 


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二、汉字发展变化

1、甲骨文

商朝及商之前,是甲骨文发展是应用主要时期。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文化的根脉。

甲骨文有图画性强、笔画繁多、线条细瘦、笔画多放折等。骨文是用刀刻在骨头上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由于刻画与当时通讯的困难,每个字有多种相似的形状,笔画并不一致。

中国甲骨文发现单字数量已逾五千字左右 。

2、金石文

周朝是金石文主要应用时期。

金石文上承接甲骨文字形,做相对规范,大体上是指铸在金属器物或是雕刻在砖石上的文字。

金文的特点比甲骨文秀丽且直笔多,方圆规范,笔画粗细均匀,严整清晰。周代金文,从总的情况看,它比商代甲骨文进一步稳定、规范、简化和符号化了。

 

近年来还出土发现了一些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写在“绢帛”“竹简、木牍”上的文字。字形介于金文与小篆之间。根据出土地命名为楚系简帛,秦系简牍。

3、篆书

广义上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上主要指大篆小篆。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

大篆,也称籀(zhòu)文。因其着录于字书《史籀篇》而得名。《说文解字》中保留了籀文225个,是许慎依据所见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4、隶书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奴隶,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5其他:

 

三、汉字一般规律:


1、汉字发展变与人类发展关系:

汉字的出现、演化与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文字的出现,本身就是为了服务于人类社会生存、繁衍、发展的工具,文字不可能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


2汉字造字的规律:


3:汉字的三要素:

汉字三要素 : 字音、字形、字义。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读音、形状,基本上都有着一定的含义。青少年课外学汉字以汉字的“形”为主,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以汉字的“义”为辅;“音”采用当前标准普通话的发音,借助汉语拼音。


目的:是让青少年:

1、     能认识“篆书”,会书写常用汉字的“篆体”。

2、     知道常用汉字的“本义“,打开孩子对汉字”广义“的认知,扩大心量。

3、     汉字组成词,词组成句子,句子组成段落,段落组成文章,为写作文打下基础。

四:常用汉字举例:

1、“学”与“习“


我们学,主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要保护好我们的眼睛与耳朵。学到的是知识,知识与文化是有区别的。

 “学”与“习”的区别,“知识”与“文化”的区别

“习”是动作,用学到的知识(文)动手、动身去做,一遍一遍的重复熟悉,直到会做了,与原来不一样了。比如:学驾驶证,先学明白交通法规,认识交通标志、汽车构造,然后上车进行操作、一遍遍地去重复学到的,才是完整的学习过程。

学到的是知识,把学明白的知识通过“习”,自己熟练地掌握,会做了,“化”了,和原来不一样了,可称作有“文化”了。只是“学”,不“习”只能称为有知识,不能叫有文化。

2、“校”的含义


“校”本义是指犯人带的枷拷,用来规范人的四肢活动。引申义变为动词,表示改正、纠正、规范的意思。“学”到的知识有正有偏、有好有坏、有对有错、特别是小孩子、少年儿童,需要懂得、明白的年龄大的长辈(如父母、老师)来改错、纠正,规范,让孩子知道对错、好坏。“学校”由此而来。当然,现代“学校”一词已经变义成名词,专指上课、听讲的场所了。

广义的理解“校”,不论何时、何地、何人,能告诉我们这样做、这样想错了,都可以称之为“校”。

3其他

 


© Copyright © 2015. mdqts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6025663号-1

地址:菏泽市南华南街32号     服务和举报电话:0530-5623679    馆长信箱:hzsmdqtsg@163.com


您是第9536999位访问者!